網頁

2011年7月26日星期二

安老按揭 (逆按揭)

按揭證券公司上星期宣佈,於明年中推出安老按揭試驗計劃,參與計劃的長者只需年滿六十歲或以上,擁有非按揭自住物業,而物業樓齡不超過五十年即可,超過五十年的物業會按情況考慮。以六十至七十歲申請人為例,價值每一百萬元物業計,若選取終生領取每月可取得一千八百至二千八百元。當所有借款人逝世,銀行將根據安老按揭的安排有權收回及出售有關物業,若有超過按揭未償還款項的收益,將退還予借款人的繼承人,虧損則由按證公司承擔。

 
對於推出安老按揭計劃,有些人批評每月可取得的金額太少,不足以養老;又有人說價值高的物業可以出售再買回兩個較少的單位,一個自住,一個出租,無需安老按揭;又說中國人的樓宇會留給兒女,不會造安老按揭等等。

 
我是認同有需要推出安老按揭計劃的,這計劃尤其適合一些沒有兒女,不打算留下遺產給親友的人,安老按揭計劃是很好的選擇。好處包括 1) 增加在老年時的可用生活費(無論多少),在終老前部分把固定資產用去,減少對他們沒有意義的遺產; 2) 他們可以在自己的樓宇居住直到終老,是把一個單位換兩個單位無法相比的,否則居住環境質素大幅降低,又會留下樓宇遺產; 3) 如果出售單位後用現金租住,而最後又較預期長壽的話,便可能晚景堪虞。

估計安老按揭計畫推出的初期,很多人都未有考慮清楚,參與的人數可能不多,需要一段醞釀期發酵成熟,也因此匯豐、恆生等都沒有參與。由於現時30-40歲的女士比男士多出近40%,估計二十年後會有需求的高峰期。

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

為通脹破謬

今天看到雷鼎鳴一篇在信報的文章<<為通脹破謬>>,認為豬肉脹價不是通脹的原因,而是結果,很有意思,撮錄一些要點如下:
l            真正決定通脹率高低的因素是貨幣供應量、GDP,以及對通脹的預期。 
l            中國過去長期倚靠壓低農產品價格以補貼城市人民的生活,因而造成了城鄉收入的差距,現在食物(包括豬肉)價格上升,有助縮窄這差距,是件好事。
l            中國與印度等人口眾多的新興國家收入持續上揚,其人民對食物的質與量的要求必會不斷加強,肉類雖耗費甚多飼料糧食,但肉類的消耗量一定會上升不止。
l            工資也是價格的一種,通脹率若高企,工資平均上升的速度也會加快。 在八、九十年代香港通脹厲害,工資加得也快,社會怨氣不見得大。
l            除非通脹率很高,因而扭曲了市場中的資源分配,否則我不認為通脹遺禍很大。
l            政府印鈔票後可以用此支付開支,不用向人民徵稅也可有錢可用。但代價卻是人民所擁有的財富購買力因通脹而下降,這有如用通脹的方法向人民抽稅
l            當美國聯儲局多印100美元後,可在香港取走100美元實物,代價只是多欠香港金管局100美元而已。假如金管局一直把這100美元的美債當作儲備,長期得益的是美國,香港政府拿不到任何好處 . . . . . . 香港是輸家。
l            上述的情況對中國也相當大程度地(但不是全部)適用。中國通脹增加,同時也伴著用處不大的外匯儲備上升,跟香港一樣,有點吃虧。


++++++++++++++++++++++++++++++++++++++++++++++++


由於聯係匯率制度,我們辛苦儲下來的錢竟被美國政府抽稅抽走了。
我們究竟應該保留多少港元(包括港元存款及債券)才好呢?

2011年7月7日星期四

東亞運的賬目聆訊報告

今天看到新聞關於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昨日提交東亞運的聆訊報告,政府尋求財委會撥款時,未有將全部直接成本,即連同各政策局及部門的承擔開支告知財委會,對此表示「極度遺憾」和不可接受,狠批當局收支估算與現實出現極大偏差是難辭其咎。不過,民政事務局仍堅持東亞運沒超支,各部門承擔東亞運工作是日常開支,未肯接受帳委會建議。

其中吸引我注意的是民政事務局宣布的實際總開支為2.9億元,但隱瞞了各決策局和部門用作支援東亞運的支出1.3億元,實際總開支應為4.2億元。另外亦有8.2億的場地改善工程支出沒有包括在內。

這件事令我想起去年政府大鑼大鼓要申辦亞運,同樣由民政事務局負責,為了爭取支持,費用由原來的400億元大幅縮減至60億元,令人驚訝,可能又是運用這種偷天換日的把戲,瞞騙公眾,把大量支出放在各部門,企圖以低價通過立法會。一些長官好大喜功,為求目的,不擇手段,如何能令我們相信他們是真心為香港市民做事?

2011年7月4日星期一

為何對「替補機制」立法執迷不悟?

對於去年聲稱「五區公投」的立法會議員補選,浪費了過億元公帑,政府要堵塞漏洞,本是民意所向,市民所願。

可惜的是政府推出了一個 IQ 零蛋,完全違反市民選舉意願的「替補機制」,而且不作諮詢,引發罵聲四起,沸沸騰騰。最近雖然修訂了部分內容,但仍然拒絕任何諮詢,企圖霸王硬上弓。

上週六的七一遊行,無論以大會還是官方統計,均破了2004年以來的遊行人數記錄,反對「替補機制」的民意十分清晰,但政府卻毫無反應。民建聯主席譚耀宗竟然以區議會選舉9月會接受報名,時間不足為理由,表示押後表決有困難,似乎無懼殉葬。

有人說是中央意思,但「替補機制」只是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時間和諮詢更是小事中的小事,難以引起中央興趣。反而是政府的反民意行為,引起的民情洶湧,小事化大,才是中央注意事項。

究竟為何還要死抱這個反民意的「替補機制」呢?難道我們的長官腦閉塞,為了面子工程,意氣用事,反正不能連任,置民意民情不顧,作出反智行為。